元末明初,一大批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在明朝建立后都不同程度的被授予功勋,等到朱棣靖难之役时又有一批靖难功臣,这些人共同构成了明朝初年的勋贵家族,但是由于朱家父子的严苛,一批功臣在当时就被解决了,能够传承下来与大明朝相始相终的就很少了。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明朝历史上传承时间最久的十个功勋家族。
1、魏国公徐达世家
魏国公徐达世家始于明朝开国功臣徐达,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魏国公,世袭罔替。徐达作为朱元璋麾下主要将领,参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北伐攻取元大都,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其爵位传承十一代,至明末徐文爵为末代魏国公。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徐文爵与其他勋贵一同投降大顺政权,后被清军俘获。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徐文爵辗转至南京,弘光帝仍承认其魏国公爵位。清军南下时,徐文爵随弘光朝廷官员出降,此后这一显赫了两百七十余年的功臣世家退出历史舞台。徐达家族与明朝国运相始终,历代多出任南京守备等要职,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勋贵世家之一,
徐达影视形象
2、曹国公李文忠世家
曹国公李文忠世家始于明初功臣李文忠,他是朱元璋外甥,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曹国公。李文忠早年随朱元璋征战,参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战役,北伐时屡建战功,死后追封岐阳王。其爵位世袭罔替,嘉靖十一年(1532年),第九代曹国公李性(李文忠七世孙)因参与"大礼议"事件中反对嘉靖帝尊崇生父,触怒皇帝,被削去公爵,降为临淮侯,世袭爵位自此降等。崇祯十二年(1639年)李弘济以临淮侯身份代祭,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李弘济与其他勋贵一同被俘,后归顺大顺政权。清军入关后,李弘济辗转至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朝廷,仍保留曹国公爵位。
李文忠
弘光政权覆灭时,李弘济下落不明,这个延续了274年的功臣世家随之消亡。李文忠家族世代担任南京守备等要职,与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等家族并列为明代最显赫的勋贵世家,其兴衰历程反映了明代勋臣集团的整体命运。该家族在明初战功显赫,中期以后逐渐转为以守备南京为主要职责的礼仪性贵族。
3、黔国公沐英世家(沐王府)
黔国公沐英世家始于明初功臣沐英,洪武十年(1377年)受封西平侯,其子沐晟于永乐六年(1408年)晋封黔国公。沐英作为朱元璋养子,参与平定云南,其家族世代镇守云南,成为明代唯一长期世袭的地方实权勋贵。该爵位共传承十二代,至明末沐天波为末代黔国公。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陷落后,沐天波继续效忠南明政权,先后支持隆武、永历朝廷。清军入滇时,沐天波护送永历帝逃往缅甸,在咒水之难中与缅方交涉时遇害。沐氏家族镇守云南长达270余年,历任黔国公多兼任云南总兵官,实际掌控当地军政大权,形成"沐王府"的独特统治模式。这个与明朝相始终的勋贵世家,最终随着南明永历政权的覆灭而退出历史舞台,其特殊地位在明代勋贵集团中绝无仅有,既体现了明朝对边疆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微妙平衡。
沐英
4、武定侯郭英世家
武定侯郭英世家始于明初将领郭英,洪武十七年(1384年)受封武定侯。郭英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参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战役,其妹为朱元璋宁妃,家族地位显赫。该爵位共传承九代,至明末郭培民为末代武定侯。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郭培民与其他勋贵一同被俘,后归顺大顺政权。清军入关后,郭培民辗转南下投奔南明弘光朝廷,仍保留武定侯爵位。弘光政权覆灭后,郭培民下落不明,这个延续了260年的功臣世家随之消亡。
郭英
5、英国公张辅世家
英国公张辅世家始于明初名将张玉之子张辅,永乐六年(1408年)因征安南之功受封英国公。张玉为靖难功臣,战死后追封荣国公,其家族由此跻身顶级勋贵之列。该爵位共传承九代,至明末张世泽为末代英国公。作为明代最显赫的勋贵世家之一,英国公府长期担任京营提督等要职,在土木堡之变中第三代英国公张懋曾力战护驾。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张世泽拒绝投降,率家丁巷战而死,其子张奎光亦在混乱中遇害。这个延续236年的功臣世家就此终结,成为少数在北京城破时选择殉国的勋贵家族。英国公府与成国公朱能、定国公徐增寿家族并称"靖难三公爵",其成员多任五军都督府要职,在明代军事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
张辅
6、成国公朱能世家
成国公朱能世家始于明初靖难功臣朱能,永乐二年(1404年)因战功受封成国公。朱能早年随燕王朱棣起兵,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成为永乐朝核心军事统帅之一。该爵位共传承十二代,至明末朱纯臣为末代成国公。作为明代顶级勋贵,成国公府长期统领京营,在土木堡之变中第五代成国公朱勇战死沙场。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朱纯臣选择投降大顺政权,不久就被杀害。这个延续240年的功臣世家就此终结,其政治抉择与英国公张世泽的殉国形成鲜明对比。
朱能影视形象
7、定国公徐增寿世家(徐达分支)
定国公徐增寿世家始于明初徐达之子徐增寿,建文四年(1402年)因在靖难之役中暗中支持燕王朱棣而被建文帝处死,朱棣即位后追封其为定国公。该爵位共传承九代,至明末徐允祯为末代定国公。作为明代重要勋贵,定国公府长期与英国公、成国公并称"靖难三公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徐允祯选择投降大顺政权,不久被杀这个延续242年的功臣世家就此终结,其政治抉择与部分殉国勋贵形成对比。徐增寿家族在明代前期地位显赫,中期以后主要承担礼仪性职能,其兴衰轨迹反映了明代勋贵集团从实权将领向礼仪贵族的转变过程。定国公府的命运既体现了靖难功臣家族的特殊地位,也展现了明末动荡中勋臣群体的分化,其历史与明朝国运紧密相连。
徐增寿
8、泰宁侯陈珪世家
泰宁侯陈珪世家始于明初靖难功臣陈珪,他因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于永乐年间受封泰宁侯,位列靖难十三侯爵第四位,并担任紫禁城营建总指挥。该爵位共传承十四代,世系从陈珪延续至末代泰宁侯陈延祚。作为明代重要勋贵,泰宁侯府长期参与京城防卫与工程营造,在土木堡之变中第六代泰宁侯陈灏曾随驾出征。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陈延祚选择"破家养士,厚捐全城",变卖家产组织抵抗,成为少数在甲申之变中积极抗敌的勋贵。这个延续240余年的功臣世家最终随明朝覆灭而终结,其末代表现与部分投降的勋贵形成鲜明对比。
陈珪影视形象
9、镇远侯顾成世家
镇远侯顾成世家源于明初开国功臣顾成,他因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绩,于永乐二年(1404年)受封镇远侯。该爵位共传承十二代,历经明朝近三百年,最后一任镇远侯为顾秉谦。顾成家族在永乐年间因支持朱棣靖难而地位稳固,其后代多担任南京守备等要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顾秉谦选择投降大顺政权,后被清军处死。
顾成影视形象
10、丰城侯李彬世家
丰城侯李彬世家源于明初靖难功臣李彬,他在靖难之役中因战功受封丰城侯,该爵位共传承十代,世系从李彬延续至末代丰城侯李开先。作为明代早期重要勋贵,丰城侯府在永乐至宣德年间地位显赫,第二代丰城侯李贤曾参与土木堡之变的救援行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末代丰城侯李开先被大顺军所杀,其家族就此终结。
李彬
小结:
明朝勋贵家族中,魏国公徐达世家历十一代,与国同休二百七十余年,世代执掌南京防务;曹国公李文忠(明太祖外甥)家族传至嘉靖年间因反对大礼议遭削爵降侯,存续274年后湮灭;黔国公沐英家族镇守云南十二代,形成独特“沐王府”自治体系,末代沐天波护驾永历帝殉国缅甸。靖难功臣集团中,英国公张辅世家九代忠烈,末代张世泽拒降李自成而战死;成国公朱能世家十二代统领京营,末代朱纯臣降顺被杀;定国公徐增寿(徐达之子)世家九代享爵242年,最终归顺大顺政权覆灭。此外,泰宁侯陈珪世家十四代参与紫禁城营造,末代陈延祚变卖家产抗敌殉明;武定侯郭英世家九代、镇远侯顾成世家十二代、丰城侯李彬世家十代皆延续二百余载,俱在甲申之变中随明亡而灭亡。
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